因为很多初学者在学习这么学科之前他们首先着重考虑的不一定是他本身的疗效,而是重点在考虑怎么样扎不会出事,或者说如何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其实在现在很多治疗方式中有很多好的方法,我们在什么情况下要去针灸,什么情况下选择针灸是最好的,在如何有效操作下能够让患者最安全且痛苦最小且疗效最直接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仅仅是把针扎到穴位上去就已经达到目的,而不去对比疗效,那么我觉得这就已经失去了针灸的意义,那还不如直接在某些位置推拿或者艾灸,何必去冒这个险呢!

我为什么说理论支撑以及临床运用呢。其实现在的很多大学针推的教材,你仔细去读一下就会发现,他里面提及的很多内容,其实在真正的临床上运用不是很对,或者说不是很切实际。尤其是对于一些疾病本身的描述以及选穴的描述就比较模糊。所以有时候你看了之后你会发现书上这样写,但是你实际操作不一定这样做就对,当然,你如果是这样操作可能也没错,但是你会发现可能疗效不一定好,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你会为了针灸而去针灸。
至于理论支撑这才是最重要的。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腰痛。这种问题应该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当然腰疼有很多种原因,比如说简单的急性腰扭伤,或者椎间盘突出,或者器官的病变如肾结石等等。这么多原因,你如何选穴。你怎么办。如果避开器质性病变除外,就以前两者而言,你腰痛从经络辩证去思考。
脊柱处疼痛你会想到哪里?督脉,督脉之后呢?我会考虑人中穴或者后溪,个人觉得人中比后溪疗效好点,尤其是急性的。如果脊柱旁开1-2寸的位置疼痛,则更多考虑膀胱经,那么这个时候选择委中或者束骨。如果是肾结石,那么一般就不能只考虑经络本身的了,还要考虑他对应的脏器,比如肾脏。那么可以考虑肾经以及与他相表里的膀胱经,包括脾经。我之所以举这样一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所以自学的前期除了看一些书籍之外,更多的要去思考一些古人或者现在一些名家的选穴的思路,然后自己不停的思考与体会,前期先别急着下针,不下针可以利用按摩在某些穴位上去感知,看看患者的反馈,当你熟悉这些穴位的疗效范围在试着从手法以及解剖上去研究,然后体会疗效。这样才可以做到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结果想对应,真正心里有底的时候,其实你自己就已经知道你自己到底在干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