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涌泉穴
人体第二长寿穴。涌泉穴位于脚掌前部1/3处,脚缘两侧连线处。养生界素有“三里涌泉穴,长寿妙中诀。睡前按百次,健脾益精血”的说法。
涌泉作为人体最低的穴位,肾经之气如泉水从此穴涌出,而且肾气是人体先天之本,藏精主骨。肾精充足则耳聪目明、精神饱满、腰膝壮实,寒湿之气欲入无门。
2、隐白穴
穴位中的“干姜”。隐白穴位于足大趾内侧,趾甲角旁0.1寸。隐白穴足太阴脾经的井穴,脾主运化水湿,若脾阳不振,运化失职,则水湿内停。
隐白穴具有振奋脾阳,行气化湿的功效,其穴位功效堪称中药里的干姜。此外,脾主统血,月经过多也能通过刺激此穴来进行改善。
3、至阴穴
温经散寒的效验穴。至阴穴位于足小趾外侧趾甲旁0.1寸。它是人体寒湿水汽到达并输注至体表的极寒之地,故名至阴。
平时针灸此穴,可温经散寒、鼓舞气血运行,把寒邪湿气排出体外,从而起到调和冲任、增益精血、益肾养胎的功效。
4、太冲穴
自带的“消气”按钮。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该穴为肝经上的原穴和输穴,肝经上的水湿之气由此上冲。春季多郁,肝木郁结太过可克脾土,使脾运化水湿失职。当春之季,肝主疏泄、喜条达,经常刺激此穴就能疏肝解郁,平肝潜阳。
5、昆仑穴
肩颈腰痛的“克星”。昆仑穴位于足外踝尖与跟腱连线点的凹陷处。昆仑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经水上的“高原”,只要经水通达,气血通畅,便无疼痛。春季多湿,痹阻经络,人就容易出现肩颈、腰背、关节上的疼痛。而通过针灸此穴就能起到健背强脊,化血为气,通经止痛的作用。脚部除了有众多穴位,还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脚部的冷暖感觉、色泽变化,能直接反映心脑肾功能和血液循环情况。经常做足疗,也能刺激足部穴位,促进血气运行,调理脏腑,舒通经络,增强新陈代谢,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祛除病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