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千年的中医文化里,阴指的是:身体,阳指的是:身体里的能量。而人的一生,就是一个阳气衰减的过程。古人云:有形之躯壳,皆是一团死机,全赖真气运用其中,死机遂成生机;真气命根也,人活一口气,即真气。
阳气就是真气,储藏于肾,也就是“元气”。常说元气大伤,即是伤了阳气。《黄帝内经》讲:阳化气,阴成形。阳化成身体所需的能量,阴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身体。人没有了阳气,就会成为一副空的躯壳,会死亡的。
《黄帝内经·素问》里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就是说:人体有抵御外邪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就是阳气。古人把阳气比作天空和太阳的关系,天空没有太阳,那大地就是黑暗的,万物也不能生长。因此,天地运行,必须有太阳。
而人体阳气调和,才能巩固它的防御功能,不让病邪入侵。《黄帝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所以,养护阳气是养生治病之本。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阳强则寿,阳衰则夭。
阳气,就功能与形态来说,阳气指功能;
就脏腑机能来说,指六腑之气;
就营卫之气来说,指卫气;
就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来说,则行于外表的、向上的、亢盛的、增强的、轻清的为阳气。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阳气的来源有二:一为先天性的,来自于父亲和母亲;二为后天性,主要从食物中吸收的水谷精气转化而来。而人体正常运转、工作、运动、性生活、情绪波动、适应气温变化、修复创伤等各项活动都是需要消耗阳气的。
阳气是人体代谢物质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是人生殖、发育、衰老、死亡的决定因素。所谓得阳者生,失阳者亡。阳气越充足,人体越强壮;阳气不足,人就会生病;阳气完全耗尽,人就会死亡。它有温养全身组织、维护脏腑功能的作用。
《内经·灵枢》上称:“人到四十,阳气不足。损与日至”。意思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阳气会逐渐亏耗。人体阳气虚,就会导致生理活动减弱、衰退,御寒能力下降。因此保养阳气,是中医养生康复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在我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的“中医治未病”项目中,扶阳对一系列的亚健康状态,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扶阳,扶解释为:助也、护也、治也,有帮助、保护、调节的意思。而扶阳一词,本身就有宣通、保护、温助的意思。
现代人因生活工作压力大,或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常出现浑身无力、精神疲惫、失眠健忘、脾气暴躁等现象,甚至女性不到40就进入了更年期,这都是阳气消耗过度所致。生活中,因为运动、思考、劳累等因素,都在一点一点的损耗我们的阳气,当阳气透支的时候,生命也就画上了句号。
因此补充阳气,成为了中医养生最重要的一点。而补阳,除了常晒太阳,吃补阳食物外,还可以通过中医针灸理疗来实现。在临床上,中医通过针灸刺激穴位,就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平衡阴阳,从而起到保卫身体和防治疾病的作用。
升阳的7个穴位:
百会穴生“头阳”:头阳亏虚常表现为:头痛、眩晕、精神不振、多梦易醒等症状。百会为督脉要穴,刺激此穴,就能打通阳经,充盈脑中阳气。
中府穴生“肺阳”:肺阳不足常表现为:呼吸不畅、胸闷气短、咯痰清稀、易感冒等症状。而中府为肺经首穴,常刺激此穴,就能振奋肺中阳气。
神门穴生“心阳”:心阳不足常表现为:心悸怔仲、咳喘心闷、形寒肢冷、失眠多梦、纳呆少食、中下肢水肿等症状。刺激神门,就能振奋心阳。
中脘穴生“胃阳”:胃阳不足表现为:胃脘冷痛、泛吐清水、消化不良、食少脘痞、口淡不渴等症状。刺激中脘,就能补充胃阳,促进胃蠕动,改善消化功能。
足三里生“脾阳”:脾阳不足常表现为:面色萎黄、头晕、唇淡、食少、不消化、腹泻、四肢不温、倦怠等症状。刺激此穴,可温补脾阳,增强体力,延年益寿。
涌泉穴生“肾阳”:肾阳亏虚表现为:腰膝酸软、畏寒肢冷、伴有五更泻、浮肿、尿急、夜尿频多等症状。刺激此穴,能激发肾经气血,补充肾中阳气。
至阳穴生“背阳”:人的背部阳气不足常有:背部凉风感、肌肉僵硬等症状。至阳位于背部中央,常刺激可增强背部阳气,疏通经络。
陕西中医医电研究院坐落于中国西安,直属研究机构,是在中国中医学会的支持下,经国家相关部门正式批准注册成立。该院是集中医学研究、技术合作、医疗研发、康复保健、技术交流、技术培训、技术推广、技术转让于一体的医学科研机构;下辖多个部门:中医治未病办公室、专家委员会、学术交流部、电针灸技术研发部、社会调研部、医学文献部等多个部门。一直致力于祖国传统中医学传播事业,继承发扬中华传统中医精髓,发扬祖国医学的特长,为广大中医工作者打造一个展示才华、发挥特长、广泛联系、广泛交流的舞台,为广大医学工作者铺架通向成功的桥梁,为医学卫生事业创造更优质的成果,为祖国医学卫生事业的振兴与发展贡献力量。